帮忙设计一个适合0~3岁婴幼儿的语言游戏,要有活动教案啊,拜托了亲们,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教案
1、帮忙设计一个适合0~3岁婴幼儿的语言游戏,要有活动教案啊,拜托了亲们
给婴幼儿讲故事。19~36个月。每天1~2次。 ①故事欣赏,培养婴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②和大人一起讲故事,培养婴幼儿讲述故事的兴趣和能力。③复述故事,培养婴幼儿独立讲述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给婴幼儿念儿歌,童谣。19~36个月。 ①结合婴幼儿的生活情景给婴幼儿念儿歌,童谣。②结合图片内容给婴幼儿念儿歌,童谣。
2、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文库资源 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教案 教案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婴儿运动发展的规律,学习判断婴幼儿的发育是否正常。
2、掌握婴幼儿运动发展的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促进婴幼儿的运动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在生活中运用亲子互动、游戏等促进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教学思路 了解受训人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原有认识水平——通过配对游戏发现受训人的知识误区——帮助她们提高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认识——梳理出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学习运用身边的材料促进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鼓励引导受训人创新动作训练游戏——全面促进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教学环节 一、破冰、热身游戏
1、辣妈酷爸自我介绍,夸夸宝贝的新成长。 培训者:今天我们为了宝贝的健康成长相聚在一起。爸爸妈妈们可以相互介绍一下自己宝贝的月龄,最近宝贝们又有什么新鲜的动作出现了? (设计意图:受训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互不认识,难免会有陌生的感觉。从他们最有共同语言的孩子话题入手,设计这个破冰游戏,能消除受训人之间的陌生感,活跃气氛,也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培训的行为。)。
3、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对幼教 影响实践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
11、12岁)、少年期(
11、12~
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 幼儿教育 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与幸福的终身大事。 三、论题的缘起 (一)我的经历 将毕业论文选题定在“教师研究”这一领域,首先跟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因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小我就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教师们都是妈妈的同事,经常和她们的亲密接触,使我从小到大对教师没有一般学生会有的那份“怕”和“敬畏”,而只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和喜爱。妈妈是一位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奉献在教育岗位上,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于妈妈来说,学生的成才、家长的尊敬、教学的成绩已经让她很满足。作为一位好教师的妈妈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追求。而我读小学、中学遇到的教师大部分都对我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很大,这些都使我逐渐热爱上教师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这也成为我高中毕业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之一。 (二)现实触动 现代社会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关于幼儿教师,人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副美丽的画面:面带微笑,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阳光灿烂的、像童话世界的幼儿园里,一起游戏、一起歌唱……她们应该是清新的、温柔的、快乐的、健康的、耐心的,对于每个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够给予很好的处理;幼儿园没有升学压力,孩子所学的是一些粗浅的知识,在人们眼里,幼儿教师的工作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简单的。 A.我是一个幼师的老公,我老婆天天早上6点多起来上班,说是五点半下班但经常是六、七点才回来,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幼儿园是常事。一个月还要交一大堆的论文、教案,还要回家写这写那、做教具,双休日加班当饭吃。现在家没人管了,小孩也没人管了,回家争吵多了。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幼儿园工作压力太大了。现在我就是为了帮她写教案找资料。唉!做幼师的老公好累。 B.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你的幼师妻子的忙碌辛苦我真的是有很深切的体会。幼儿园的工作的确比较繁琐,如果仅仅是为了孩子们忙碌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的,因为孩子们是那么的天真可爱、纯真无暇,和她们在一起感觉自己的心永远都是年轻的。可是我们现在到底在忙碌些什么呢,可能更多的是笔头工作,得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这些形式上的、繁重的工作到底对孩子有多少帮助呢?为什么不减轻我们一点我们的压力,把更多时间放在孩子们身上呢? C.我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是从教师角色走过来的,也曾饱受过苦、累、烦。不过我认为幼师社会地位低与该职业的技术含量低也有关系。电视不是报道过下岗女工办幼儿园的新闻吗?连下岗女工都能做的事,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呢?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学习,钻研业务,通过做课题写论文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把写论文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完成任务。这样就不觉得累,反而有成就感、有乐趣了。心情好了,家庭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D.我想请问上面的这位园长,您所说的技术含量是指什么?理论能力强、会写论文就是技术含量高吗?但我觉得要做好这行,首先需要的是超出其他行业多得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其次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跟随新的教改形势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而现在很多老师就是为了应付笔头的工作而不得不花费相当的精力,有很多不能不说只是表面文章,是做给“上面的”人看的。但我们的工作价值、意义究竟在何处?是为了看到我们的文采日益见好?还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愉快地生活?要做到这样,真的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下岗女工就能行的吗?有时我们会洋洋得意:到底是幼儿园教师,唱、跳、画、弹哪样不行,什么废旧物品到我们手里也能变成玩具,这些是下岗女工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吗?相信您不会和有些社会上的人一样认为我们只是带带孩子的吧?那位幼儿教师老公的话能引起这么多的共鸣,说明我们的烦恼不是值得引起全社会重视的一种现象。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需要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J.我是一个从教10年的幼儿教师,从未厌烦过自己的职业,因为我想不出如果不当幼师,做什么职业会比现在更得心应手,更有收获感,更有安全感,在我没找到答案之前,我一点都没有理由去厌烦它,虽然我也有工作的压力,但我很快乐。心态平和,就是快乐的前提。 以上教师的心声中有牢骚和抱怨,有骄傲和得意,也有理性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幼儿教师职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反观我的大学同学(幼儿教育系),23人中有8人做了幼儿教师这一行,她们中一开始就在沿海城市机关幼儿园工作的比较稳定,其他的因为待遇、环境的问题后来也都逐渐跳槽到了沿海。她们平时很忙,双休日难得放松一下,可是有的为了文艺汇演的任务加班加点排练节目,有的去做美术、弹琴、珠心算等方面的家教来贴补一下收入,有的为了完成园长布置的科研论文的任务绞尽脑汁。有机会在电话里聊起她们的工作,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烦”、“累”,其中一个每次说话的声音都是嘶哑的。这些现状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现实中存在这样几种状态的教师,她们的职业生活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只感受到了工作的苦、累和没劲,丝毫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有些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可爱的孩子们,为了职业良心,依然奋斗在岗位上,唯一的成就来自孩子们的进步和成长;还有些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工作当作一种经营,全身心投入,既创造了职业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了“双赢”。 第二,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社会和家长们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强调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把教师“神圣化”、工具化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各种需要,一些不考虑教师工作承受量的任务成了异化的劳动,加重了教师的身心压力;一方面,还有人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只是一种简单劳动,一种保姆式的劳动,是“下岗女工也能干的活”。这些认识反射到幼儿教师身上,严重影响到她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和满意感,她们发出了“理解万岁”、“呼唤自我”的心声。 第三,职业生活的质量与人的职业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相关。教师们的这些话语说明她们也在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进行反思和追问:“我们现在到底在忙碌些什么呢?”“我们的工作价值、意义究竟在何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当今竞争时代谁没有压力呢?关键看怎样去理解这些问题。要变压力为动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职业不仅有服务社会、促进儿童发展的外在价值,还有使教师享有一定的权利、待遇、地位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能否体验并享受到自己职业的价值,这关系到她们是否会安心本职工作,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这一职业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 二、研究价值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价值
1、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教师的作用即外在的工具性价值层面,而很少关注和理解职业对于教师自身的价值所在。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她们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任务都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旨在关注她们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引起大家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关注,从而提升教师生命价值,最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幸福教育的所指不仅仅是儿童愉快地学、获得成功和幸福,也应该意味着教师愉快地教、在职业活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收获创造的满足。
2、理查德写道:“没人聆听教师,是因为她们不说话,她们不说话,是因为她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如超负荷工作,社会地位地下和外在界定的一个业绩标准等让她们保持缄默。”
3、本研究能丰富幼儿教师理论,推动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建设,为研究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突破口。还能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高师院校开展教师培训,幼儿园开展教师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概念界定
1、职业。是指“个人进入社会的物质生产或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个人通过这一社会位置加入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3]职业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职业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生存意义的决定因素。个体对于职业内容的每一细小环节都可能有不同的需要,从而引发不同的价值评判。从职业特性的表现形式来说,有些比较外显,有些则相对内隐,正因如此,美国职业心理学专家施恩将职业分为内职业和外职业。
2、价值。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具有真、善、美等多种形式。哲学层面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即正价值和负价值。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相对关系,“即客体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总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结构、属性,两者缺一不可。”[4]
3、职业价值。就是指“职业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即职业对人的发展、生存和生活以及社会进步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简言之就是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具有涵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层次化,个体体验存在差异的特点。
4、教师职业价值。是指教师职业这一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主体包括社会、群体和个体(包括教师群体和个体)。“教师职业价值不仅包括职业外在价值层面,也包括内在价值层面。前者指的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以及实际的社会贡献,这是教师职业所以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实现自身主体价值的根本途径;后者指的是教师这一职业对于教师这一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是教师在社会系统和职业体系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待遇、地位以及自我发展和精神上的自由程度。它有一个层级体系,包括维持生计的实用价值、满足社会性需要的精神价值以及独立进行创造而获得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生命价值。”[6]
5、幼儿教师。主要指在幼儿园中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员,包括教师、保育员和园长。
6、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工作态度;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它是属于个性倾向范畴的概念。
4、对幼儿教育政策法规问题进行思考和辩论,以探求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的实用价值 2000字左右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
11、12岁)、少年期(
11、12~
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 幼儿教育 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与幸福的终身大事。 三、论题的缘起 (一)我的经历 将毕业论文选题定在“教师研究”这一领域,首先跟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因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小我就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教师们都是妈妈的同事,经常和她们的亲密接触,使我从小到大对教师没有一般学生会有的那份“怕”和“敬畏”,而只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和喜爱。妈妈是一位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奉献在教育岗位上,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于妈妈来说,学生的成才、家长的尊敬、教学的成绩已经让她很满足。作为一位好教师的妈妈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追求。而我读小学、中学遇到的教师大部分都对我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很大,这些都使我逐渐热爱上教师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这也成为我高中毕业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之一。 (二)现实触动 现代社会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关于幼儿教师,人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副美丽的画面:面带微笑,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阳光灿烂的、像童话世界的幼儿园里,一起游戏、一起歌唱……她们应该是清新的、温柔的、快乐的、健康的、耐心的,对于每个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够给予很好的处理;幼儿园没有升学压力,孩子所学的是一些粗浅的知识,在人们眼里,幼儿教师的工作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简单的。 A.我是一个幼师的老公,我老婆天天早上6点多起来上班,说是五点半下班但经常是六、七点才回来,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幼儿园是常事。一个月还要交一大堆的论文、教案,还要回家写这写那、做教具,双休日加班当饭吃。现在家没人管了,小孩也没人管了,回家争吵多了。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幼儿园工作压力太大了。现在我就是为了帮她写教案找资料。唉!做幼师的老公好累。 B.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你的幼师妻子的忙碌辛苦我真的是有很深切的体会。幼儿园的工作的确比较繁琐,如果仅仅是为了孩子们忙碌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的,因为孩子们是那么的天真可爱、纯真无暇,和她们在一起感觉自己的心永远都是年轻的。可是我们现在到底在忙碌些什么呢,可能更多的是笔头工作,得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这些形式上的、繁重的工作到底对孩子有多少帮助呢?为什么不减轻我们一点我们的压力,把更多时间放在孩子们身上呢? C.我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是从教师角色走过来的,也曾饱受过苦、累、烦。不过我认为幼师社会地位低与该职业的技术含量低也有关系。电视不是报道过下岗女工办幼儿园的新闻吗?连下岗女工都能做的事,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呢?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学习,钻研业务,通过做课题写论文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把写论文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完成任务。这样就不觉得累,反而有成就感、有乐趣了。心情好了,家庭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D.我想请问上面的这位园长,您所说的技术含量是指什么?理论能力强、会写论文就是技术含量高吗?但我觉得要做好这行,首先需要的是超出其他行业多得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其次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跟随新的教改形势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而现在很多老师就是为了应付笔头的工作而不得不花费相当的精力,有很多不能不说只是表面文章,是做给“上面的”人看的。但我们的工作价值、意义究竟在何处?是为了看到我们的文采日益见好?还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愉快地生活?要做到这样,真的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下岗女工就能行的吗?有时我们会洋洋得意:到底是幼儿园教师,唱、跳、画、弹哪样不行,什么废旧物品到我们手里也能变成玩具,这些是下岗女工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吗?相信您不会和有些社会上的人一样认为我们只是带带孩子的吧?那位幼儿教师老公的话能引起这么多的共鸣,说明我们的烦恼不是值得引起全社会重视的一种现象。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需要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J.我是一个从教10年的幼儿教师,从未厌烦过自己的职业,因为我想不出如果不当幼师,做什么职业会比现在更得心应手,更有收获感,更有安全感,在我没找到答案之前,我一点都没有理由去厌烦它,虽然我也有工作的压力,但我很快乐。心态平和,就是快乐的前提。 以上教师的心声中有牢骚和抱怨,有骄傲和得意,也有理性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幼儿教师职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反观我的大学同学(幼儿教育系),23人中有8人做了幼儿教师这一行,她们中一开始就在沿海城市机关幼儿园工作的比较稳定,其他的因为待遇、环境的问题后来也都逐渐跳槽到了沿海。她们平时很忙,双休日难得放松一下,可是有的为了文艺汇演的任务加班加点排练节目,有的去做美术、弹琴、珠心算等方面的家教来贴补一下收入,有的为了完成园长布置的科研论文的任务绞尽脑汁。有机会在电话里聊起她们的工作,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烦”、“累”,其中一个每次说话的声音都是嘶哑的。这些现状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现实中存在这样几种状态的教师,她们的职业生活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只感受到了工作的苦、累和没劲,丝毫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有些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可爱的孩子们,为了职业良心,依然奋斗在岗位上,唯一的成就来自孩子们的进步和成长;还有些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工作当作一种经营,全身心投入,既创造了职业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了“双赢”。 第二,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社会和家长们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强调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把教师“神圣化”、工具化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各种需要,一些不考虑教师工作承受量的任务成了异化的劳动,加重了教师的身心压力;一方面,还有人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只是一种简单劳动,一种保姆式的劳动,是“下岗女工也能干的活”。这些认识反射到幼儿教师身上,严重影响到她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和满意感,她们发出了“理解万岁”、“呼唤自我”的心声。 第三,职业生活的质量与人的职业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相关。教师们的这些话语说明她们也在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进行反思和追问:“我们现在到底在忙碌些什么呢?”“我们的工作价值、意义究竟在何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当今竞争时代谁没有压力呢?关键看怎样去理解这些问题。要变压力为动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职业不仅有服务社会、促进儿童发展的外在价值,还有使教师享有一定的权利、待遇、地位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能否体验并享受到自己职业的价值,这关系到她们是否会安心本职工作,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这一职业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 二、研究价值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价值
1、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教师的作用即外在的工具性价值层面,而很少关注和理解职业对于教师自身的价值所在。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她们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任务都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旨在关注她们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引起大家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关注,从而提升教师生命价值,最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幸福教育的所指不仅仅是儿童愉快地学、获得成功和幸福,也应该意味着教师愉快地教、在职业活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收获创造的满足。
2、理查德写道:“没人聆听教师,是因为她们不说话,她们不说话,是因为她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如超负荷工作,社会地位地下和外在界定的一个业绩标准等让她们保持缄默。”
3、本研究能丰富幼儿教师理论,推动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建设,为研究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突破口。还能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高师院校开展教师培训,幼儿园开展教师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概念界定
1、职业。是指“个人进入社会的物质生产或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个人通过这一社会位置加入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3]职业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职业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生存意义的决定因素。个体对于职业内容的每一细小环节都可能有不同的需要,从而引发不同的价值评判。从职业特性的表现形式来说,有些比较外显,有些则相对内隐,正因如此,美国职业心理学专家施恩将职业分为内职业和外职业。
2、价值。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具有真、善、美等多种形式。哲学层面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即正价值和负价值。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相对关系,“即客体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总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结构、属性,两者缺一不可。”[4]
3、职业价值。就是指“职业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即职业对人的发展、生存和生活以及社会进步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简言之就是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具有涵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层次化,个体体验存在差异的特点。
4、教师职业价值。是指教师职业这一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主体包括社会、群体和个体(包括教师群体和个体)。“教师职业价值不仅包括职业外在价值层面,也包括内在价值层面。前者指的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以及实际的社会贡献,这是教师职业所以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实现自身主体价值的根本途径;后者指的是教师这一职业对于教师这一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是教师在社会系统和职业体系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待遇、地位以及自我发展和精神上的自由程度。它有一个层级体系,包括维持生计的实用价值、满足社会性需要的精神价值以及独立进行创造而获得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生命价值。”[6]
5、幼儿教师。主要指在幼儿园中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员,包括教师、保育员和园长。
6、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工作态度;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它是属于个性倾向范畴的概念。
5、幼儿教育对教育事业的价值是什么
。
6、幼儿教育事业与幼儿教师职业的区别是什么?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
11、12岁)、少年期(
11、12~
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 幼儿教育 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 幼儿教育 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与幸福的终身大事。 三、论题的缘起 (一)我的经历 将毕业论文选题定在“教师研究”这一领域,首先跟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因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小我就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教师们都是妈妈的同事,经常和她们的亲密接触,使我从小到大对教师没有一般学生会有的那份“怕”和“敬畏”,而只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和喜爱。妈妈是一位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奉献在教育岗位上,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于妈妈来说,学生的成才、家长的尊敬、教学的成绩已经让她很满足。作为一位好教师的妈妈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追求。而我读小学、中学遇到的教师大部分都对我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很大,这些都使我逐渐热爱上教师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这也成为我高中毕业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之一。 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幼儿教育”,因为是调剂到这一专业的,刚开始很不情愿。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只上过学前班,对学前班老师的印象也很模糊,凭感觉幼儿教师的地位比小学、中学老师低。虽然我很喜欢小孩子,但总觉得读四年本科去幼儿园工作太不值,那样的话还不如当初读中师当个小学老师好。后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去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中,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个多月在幼儿园的实习生活,更加切身地体会到了 幼儿教师这一劳心又劳力的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体会到了做一位合格的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耐心、爱心、童心和责任心。大学毕业后我在一个经营幼儿家庭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做编辑,仍然没有离开这一领域。也许我与幼儿教育这一行是有缘的,一年后我考上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幼儿教育。自然而然地,幼儿教育、幼儿以及幼儿教师就成为了我关注的焦点所在。 (二)现实触动 现代社会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关于幼儿教师,人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副美丽的画面:面带微笑,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阳光灿烂的、像童话世界的幼儿园里,一起游戏、一起歌唱……她们应该是清新的、温柔的、快乐的、健康的、耐心的,对于每个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够给予很好的处理;幼儿园没有升学压力,孩子所学的是一些粗浅的知识,在人们眼里,幼儿教师的工作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简单的。 然而,由一位幼儿 教师的丈夫在网上发的帖子所引起的争鸣,使我们对幼儿教师生存状态以及她们在自己职业中的感受有了更多的了解(摘选其中十条)[1]: A.我是一个幼师的老公,我老婆天天早上6点多起来上班,说是五点半下班但经常是六、七点才回来,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幼儿园是常事。一个月还要交一大堆的论文、教案,还要回家写这写那、做教具,双休日加班当饭吃。现在家没人管了,小孩也没人管了,回家争吵多了。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幼儿园工作压力太大了。现在我就是为了帮她写教案找资料。唉!做幼师的老公好累。 B.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你的幼师妻子的忙碌辛苦我真的是有很深切的体会。幼儿园的工作的确比较繁琐,如果仅仅是为了孩子们忙碌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的,因为孩子们是那么的天真可爱、纯真无暇,和她们在一起感觉自己的心永远都是年轻的。可是我们现在到底在忙碌些什么呢,可能更多的是笔头工作,得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这些形式上的、繁重的工作到底对孩子有多少帮助呢?为什么不减轻我们一点我们的压力,把更多时间放在孩子们身上呢? C.我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是从教师角色走过来的,也曾饱受过苦、累、烦。不过我认为幼师社会地位低与该职业的技术含量低也有关系。电视不是报道过下岗女工办幼儿园的新闻吗?连下岗女工都能做的事,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呢?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学习,钻研业务,通过做课题写论文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把写论文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完成任务。这样就不觉得累,反而有成就感、有乐趣了。心情好了,家庭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D.我想请问上面的这位园长,您所说的技术含量是指什么?理论能力强、会写论文就是技术含量高吗?但我觉得要做好这行,首先需要的是超出其他行业多得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其次就是不断实践、不 断反思、不断跟随新的教改形势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而现在很多老师就是为了应付笔头的工作而不得不花费相当的精力,有很多不能不说只是表面文章,是做给“上面的”人看的。但我们的工作价值、意义究竟在何处?是为了看到我们的文采日益见好?还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愉快地生活?要做到这样,真的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下岗女工就能行的吗?有时我们会洋洋得意:到底是幼儿园教师,唱、跳、画、弹哪样不行,什么废旧物品到我们手里也能变成玩具,这些是下岗女工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吗?相信您不会和有些社会上的人一样认为我们只是带带孩子的吧?那位幼儿教师老公的话能引起这么多的共鸣,说明我们的烦恼不是值得引起全社会重视的一种现象。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需要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E.我在幼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三年。其实我算是个很随心所欲的人,我很喜欢国外那种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着的人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得不为温饱、生存而工作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每个人谈到自己的工作都比较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吧!但是话说回来,我认为既然干了这一行,还是开开心心的干下去吧!至少现在我每天起床,看到灿烂的阳光,想到自己还要急着上班,还有一些小家伙等着你,那感觉真的是很幸福!工作着就是美丽的! F.每当别人羡慕我是一名幼儿教师的时候,我从一开始的辩论慢慢地转成了苦笑,谁能理解呢,包括自己的亲人!同事之间经常感叹,什么叫不堪重负?什么叫有苦难言?干了这行你就知道了!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我们为什么忙?为什么上级没人下来了解一下? G.我也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修改论文,深夜了我还在找资料,无意之中看到各位的话,实在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更头痛的是各项比赛,比如幼儿运动会、绘画比赛、广播操比赛、六一文艺汇演等等,难道不是对教师、对孩子的折磨?孩子们成了教师们争名夺利的工具,你不折磨自己,你不折磨孩子们(无休止的练习),哪来的成绩? H.教师们认为 幼儿园这份工作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不舍是因为孩子们是可爱的。我干了一辈子幼教,我喜欢幼儿园的孩子,但我不喜欢幼儿园的工作气氛,它太压抑。而且一个指导老师带
7、8个孩子是最适宜的,在中国平均一个老师带20多个孩子,怎么会不累,但是幼儿园为了生存、为了创收,必须得收更多的孩子,这是社会问题,是整个中国大教育环境所趋。我认为教师的困惑是国内教学观念落后以及畸形的社会竞争环境所致。 I.幼师工作有苦有乐、有悲有喜。当今竞争时代谁没有苦,谁没有压力,关键看你是怎样去理解这些问题。要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活在世,是要有理想和追求的,有奋斗目标的,但是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幼儿园园长、同事、社会、家庭的共同协作和帮助支持。因此,希望幼师们能正确理解园长的目标与压力与你们的目标与压力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大家携手共创一片蓝天,在压力中寻找快乐,寻找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谛,感受工作和家庭的幸福。 J.我是一个从教10年的幼儿教师,从未厌烦过自己的职业,因为我想不出如果不当幼师,做什么职业会比现在更得心应手,更有收获感,更有安全感,在我没找到答案之前,我一点都没有理由去厌烦它,虽然我也有工作的压力,但我很快乐。心态平和,就是快乐的前提。 以上教师的心声中有牢骚和抱怨,有骄傲和得意,也有理性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幼儿教师职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反观我的大学同学(幼儿教育系),23人中有8人做了幼儿教师这一行,她们中一开始就在沿海城市机关幼儿园工作的比较稳定,其他的因为待遇、环境的问题后来也都逐渐跳槽到了沿海。她们平时很忙,双休日难得放松一下,可是有的为了文艺汇演的任务加班加点排练节目,有的去做美术、弹琴、珠心算等方面的家教来贴补一下收入,有的为了完成园长布置的科研论文 的任务绞尽脑汁。有机会在电话里聊起她们的工作,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烦”、“累”,其中一个每次说话的声音都是嘶哑的。这些现状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现实中存在这样几种状态的教师,她们的职业生活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只感受到了工作的苦、累和没劲,丝毫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有些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可爱的孩子们,为了职业良心,依然奋斗在岗位上,唯一的成就来自孩子们的进步和成长;还有些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工作当作一种经营,全身心投入,既创造了职业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了“双赢”。 第二,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社会和家长们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强调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把教师“神圣化”、工具化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各种需要,一些不考虑教师工作承受量的任务成了异化的劳动,加重了教师的身心压力;一方面,还有人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只是一种简单劳动,一种保姆式的劳动,是“下岗女工也能干的活”。这些认识反射到幼儿教师身上,严重影响到她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和满意感,她们发出了“理解万岁”、“呼唤自我”的心声。 第三,职业生活的质量与人的职业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相关。教师们的这些话语说明她们也在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进行反思和追问:“我们现在到底在忙碌些什么呢?”“我们的工作价值、意义究竟在何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当今竞争时代谁没有压力呢?关键看怎样去理解这些问题。要变压力为动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职业不仅有服务社会、促进儿童发展的外在价值,还有使教 师享有一定的权利、待遇、地位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能否体验并享受到自己职业的价值,这关系到她们是否会安心本职工作,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这一职业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 二、研究价值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价值
1、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教师的作用即外在的工具性价值层面,而很少关注和理解职业对于教师自身的价值所在。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她们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任务都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旨在关注她们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引起大家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关注,从而提升教师生命价值,最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幸福教育的所指不仅仅是儿童愉快地学、获得成功和幸福,也应该意味着教师愉快地教、在职业活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收获创造的满足。
2、理查德写道:“没人聆听教师,是因为她们不说话,她们不说话,是因为她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如超负荷工作,社会地位地下和外在界定的一个业绩标准等让她们保持缄默。”[2]幼儿教师是 >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本研究给她们言说自己的机会,打破教师的失语状态,让公众了解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以及她们对工作的真实感受,挖掘并认识隐含在其言行中的职业价值,由此展开我们对幼儿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理解和重建。
3、本研究能丰富幼儿教师理论,推动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建设,为研究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突破口。还能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高师院校开展教师培训,幼儿园开展教师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概念界定
1、职业。是指“个人进入社会的物质生产或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个人通过这一社会位置加入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3]职业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职业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生存意义的决定因素。个体对于职业内容的每一细小环节都可能有不同的需要,从而引发不同的价值评判。从职业特性的表现形式来说,有些比较外显,有些则相对内隐,正因如此,美国职业心理学专家施恩将职业分为内职业和外职业。
2、价值。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具有真、善、美等多种形式。哲学层面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即正价值和负价值。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相对关系,“即客体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总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结构、属性,两者缺一不可。”[4]
3、职业价值。就是指“职业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即职业对人的发展、生存和生活以及社会进步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简言之就是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具有涵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层次化,个体体验存在差异的特点。
4、教师职业价值。是指教师职业这一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主体包括社会、群体和个体(包括教师群体和个体)。“教师职业价值不仅包括职业外在价值层面,也包括内在价值层面。前者指的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以及实际的社会贡献,这是教师职业所以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实现自身主体价值的根本途径;后者指的是教师这一职业对于教师这一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是教师在社会系统和职业体系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待遇、地位以及自我发展和精神上的自由程度。它有一个层级体系,包括维持生计的实用价值、满足社会性需要的精神价值以及独立进行创造而获得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生命价值。”[6]
5、幼儿教师。主要指在幼儿园中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员,包括教师、保育员和园长。
6、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工作态度;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它是属于个性倾向范畴的概念。[7] 三、研究现状及相关论点 (一)关于教师的研究 对近10年我国关于教师领域研究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关于“教师”的研究文章有600多篇,著作也很多。90年代以前,关于教师领域的研究更多是从理性的视角,关注教师应然层面的存在,如“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能力”等问题,忽略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实然状态。90年代后,研究领域开始关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进入二十世纪,开始关注教师的职业压力、职业倦怠、教师工作生。